讲好红色故事 传递红色能量
——以《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红色基因课程的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2月28日上午,我校王颖校长带领着三一班的学生们在录播教室给全体语文教师上了一节讲好语文教材中的红色故事——《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示范课。
《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主要讲述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一次战斗中,白求恩大夫在形势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地为伤员做手术,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的动人事迹。课文语言质朴简练,但因故事发生的年代久远,生活在当下的孩子如何能凭借文本读懂白求恩,走进白求恩的心灵世界?王颖校长做了很好的示范。
讲好红色故事,巧抓关键字词
王颖校长在教学字词时,用幻灯片出示了一组四字词语,接着把“当头一棒、气焰嚣张”两个词语归类为故事背景,提问学生剩下的词语怎么分?这样看似平淡无奇的词语教学却让学生轻而易举地了解了文章梗概, 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尤其是一组描写白求恩大夫工作场景的词语,一方面很自然地引出了课文的主人公——白求恩大夫, 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初步感知了白求恩大夫的神情、动作, 用粗线条在学生的脑海中勾勒出白求恩大夫无私奉献的高尚形象。
讲好红色故事,品悟人物形象
王颖校长虽然没有带着孩子直接鉴赏白求恩这一人物形象,而是通过“找找文中有几次写到炮弹?”以及“文中白求恩几次表示不能离开?”两个问题,让学生逐步了解到白求恩大夫冒着生命危险坚守手术台这块阵地,不把自己当作客人,而是一位战士,一位无国界的医生,他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自己的事业的行为,是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的表现。
讲好红色故事,传递红色能量
课堂最后,王颖校长分享了一组有关白求恩的照片与故事,其中的两组对比照片:白求恩自己的家和来到中国的家;常规手术台和战地上的手术台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们被白求恩大夫放弃国外精致豪华的住所,设施完善的手术台,来到中国战火纷飞的阵地,不顾艰险,连续工作69个小时这样舍己为人的高尚行为所深深打动,这样热切、无私的精神久久震撼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这样无痕的拓展教学,让课堂生成生动而又扎实,细腻而又充溢着语文的味道。文本融入学生的内心,文本内涵与学生的心灵真正相融,可以感受到王颖校长对教材深入而透彻的解读,对相关文本资源准确而恰到好处的拓展运用,能够管窥王校独到而令人赞叹的教学匠心,值得我们认真揣摩。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对于红色文化传承来说亦是如此。对于我们教师而言,三尺讲台就是我们的阵地,讲好语文教材中的红色故事,从教育每个孩子明辨是非入手,留住红色初心,让红色文化育人,育心,铸魂,才能构建大有希望之未来。
撰稿、摄影:雷雪
审核:陈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