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德育天地>详细内容

【小浪花微课行】2022暑假011期——安全学习 《高温天气、预防中暑》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8-08 09:25:44 浏览次数: 【字体:



小浪花们,大家好,我是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实验小学万江分校五(1)班的张子寒。

63a74b6c2a3d4dfd9e2030c86139e7bb.png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为了确保暑期安全,防止高温中暑,今天我给大家带介绍一些防暑降温小常识及基本的急救知识。

一、中暑是怎么回事?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轻度中暑会感到头昏、耳鸣、胸闷、心慌、四肢无力、口渴、恶心;重度中暑可能会伴有高烧、昏迷、痉挛等。

二、中暑原因

(1)环境因素

中暑多易在高温、高湿、风速小的环境下发生。据研究,连续三天平均气温超过30摄氏度和相对湿度大于73%时最易发生中暑。要注意有时虽然气温不高,湿度不大,但由于环境通风较差,也容易发生中暑。

(2)自身因素

容易中暑的体质大多数为缺乏体育锻炼、睡眠不足、饮酒、饥饿以及突然进入旅游热区和高温环境。部分有散热障碍的也容易中暑,如过度肥胖、穿紧身、透气性差的衣裤、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痱子以及服用抗抑郁药物等等,都是容易导致中暑的重要因素.

三、中暑“三大类别”

中暑按病情可分为三类:

(1)先兆中暑

病人常常感到大量出汗、头晕、眼花、无力、恶心、心慌、气短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存在障碍,体温通常低于37.5摄氏度,在离开高温作业环境进入阴凉通风的环境时,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2)轻度中暑

病人除有先兆症状外,有的表现为体温升高至38摄氏度以上,皮肤灼热、面色潮红;面色苍白,呕吐,皮肤湿冷,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通常休息后体温可在4小时内恢复正常。

(3)重度中暑

轻度中暑进一步加重,出现皮肤苍白,出冷汗,肢体软弱无力,脉细速,体温正常或变化较小,意识模糊或昏厥。剧烈头痛、头晕、耳鸣、呕吐、面色潮红、头温40摄氏度以上,体温一般正常,严重者昏迷。继续发展为高热,体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伴有昏厥、皮肤干燥灼热、头痛、恶心、全身乏力、脉快、神志模糊、严重时引起多脏器损害而死亡。

 

26badcff5c6e44c0905117cb0a75ad50.png


四、预防中暑的方法

1.首先应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

因为当人自觉口渴时,身体已经是缺水状态了。所以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一定要定时补充水分,每天在清晨起床后、上午10点左右、下午3-4点、晚上就寝前这四个“最佳饮水时间”要饮用1~2杯白开水,白开水——中医称白开水是“百药之王”。当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以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

但是,中暑后不能大量喝白开水,因为人在失水状态下,喝下太多的白开水,就会产生排出去的反应,结果反而会加重失水状态。

2.保持充足睡眠很重要。

因为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保持充足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

3.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睡眠,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再者,饮食应要经常补充营养,以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不能多吃冷饮,也不能用啤酒和饮料解暑,应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苦瓜、番茄、绿豆等)。

4.做好防晒措施。

室外活动要避免阳光直射头部,避免皮肤直接吸收辐射热。外出活动前,应该做好防晒措施,最好准备太阳伞、遮阳帽,着浅色透气性好的宽松服装。外出活动时一旦有中暑的征兆,要立即采取措施,寻找阴凉通风之处,解开衣领,降低体温。 

五、中暑急救方案

1.转移

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阴凉、干爽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

2.降温

患者头部可捂上冷毛巾,可用50%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有条件的也可以用降温毯给予降温。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38摄氏度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3.补水

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4.促醒

病人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

5.转送

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诊治。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

8c354a04d57e468cad0f4c1aa3a0b232.png

(查阅资料来自书籍及网络)

 

 

供稿:张子寒家长

第一审核:张旋

第二审核:陈筱澄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