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校园动态>详细内容

【健康万江|5月】做好防护 健康你我他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5-28 10:13:31 浏览次数: 【字体:

五月天气渐暖,繁花似锦,人们开始享受春天的小美好。同时,已逐渐进入春夏交替阶段,各种致病细菌生长,我们一定要提高预防意识,守护好大家的健康!

【守护一:预防腺病毒】

近期,多地出现了因腺病毒感染而引发的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发热症状病例,尤其以学龄前幼儿、小学低龄段学生居多。由于其症状与普通感冒症状相类似,使感染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期,造成了感染者的痛苦。

一、认识“腺病毒”

腺病毒是一种无外壳的双链DNA病毒,属腺病毒科,能感染人的腺病毒有A-G共7个组,目前已知有55个不同的血清型,其中最常见的致病型为1-8型。腺病毒除了引起呼吸道感染外,还可以引起胃肠道疾病、泌尿道疾病、眼部疾病等。

二、腺病毒传播途径和症状

腺病毒传染性较强,主要通过飞沫(如打喷嚏、咳嗽)、粪口途径(手、食物或不干净的水)及接触患者的污染物进行传播。

如果儿童感染了腺病毒,不要惊慌,症状有轻有重。大多数都是轻症,会和感冒有些相似:

呼吸道感染会出现:发热、流鼻涕、咳嗽、咽痛、声音嘶哑、扁桃体渗出,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一般症状会持续7天-10天。

消化道系统感染会出现:呕吐、腹泻,以水样便为主,一般会持续8天-12天。可同时有结膜炎等症状(红眼)。

但高危人群易发展成重症,最典型的是重症表现就是腺病毒肺炎,在严重的情况下,可危及生命;感染腺病毒肺炎的儿童,还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肺炎后遗症。其次还会累及其他脏器,出现脑病、肝功能异常或重症肝炎、心肌炎、肾炎或出血性膀胱炎等。

三、腺病毒感染预防方法

1. 注意手部卫生,勤用流动水、肥皂水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

2. 避免用不干净的手去触摸眼、鼻、口。

3. 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必须前往时需戴好口罩;大人咳嗽和打喷嚏不要对着幼儿。

4. 尽量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泳池游泳。

5.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注意休息,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6. 如果孩子感染了腺病毒,为了孩子的健康,一定要等孩子痊愈后再上学。以免出现病情反复,耽误治疗。

 

【守护二:预防手足口病】

目前在多种传染病高发时期,手足口病就是其中一种,他发病急、传播快,其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且会复发。学生又是易感人群。

一、认识“手足口病”

手口足病是一种发疹性传染病,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但以夏秋季节患病最多,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其是3岁以下的孩子。病毒寄生在患儿的咽部、唾液、疱疹和粪便中,不仅可通过唾液、喷嚏、咳嗽,说话时的飞沫传染给别的孩子,还可通过手、生活用品及餐具等间接传染。一旦流行,就会使很多孩子被传染,被传染上的孩子会在手、足皮肤或口腔粘膜上出现类似水痘样的小疱疹,因而被称为手足口病。

二、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和症状

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常有发热,体温38℃~40℃,热程多为4~7天,7天以上者少见。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状。

病后不久在患儿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mm,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椭圆形,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此种皮疹有时在患儿臀部及肛周也可见到。在临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故通称为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

三、“手足口病”应对小方法

手足口病绝大多数(98%以上)是普通型,属于自限性疾病,就是不用治疗自己也能好的,家长不必过于惊慌。做好对症处理,缓解孩子不适后,等待疾病消退就行了。而对于重症的手足口病,家长识别出来症状后,立即送医院,之后用药由医生根据孩子病情进行,也不用家长们操心了。

1. 只要孩子体温大于38.5℃并持续超过3天,出现嗜睡、呕吐、头痛等表现,就立即带孩子去医院。

2. 手足口病时,皮疹不能代表疾病的严重程度,不能以皮疹定轻重。

3. 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早发现,早治疗。

四、手足口病感染预防方法

1. 早就医:如果在学生出现持续发烧不退、手心、足掌心、口腔黏膜及臀部处发现疱疹等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请假、早诊断、早隔离和早就医,避免交叉感染。

2. 少扎堆:手足口病高发期,不易带学生到人口聚集、空气性差的公众场合,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居家要常通风,勤换衣被。

3. 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后、接触污染源后都要及时、正确、有效的洗手,这也是最经济便捷,可直接切断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4. 勤锻炼:除校内正常运动外,也请家长积极引导幼儿勤锻炼,提高抵抗力,增强免疫力,从自身抵抗病毒传染。

5. 早接种疫苗:建议学生尽早接种EV71疫苗,能安全、有效地降低并发率,减少重症及其他并发症。

 

【守护三:预防蚊媒传染病】

5月气温逐步升高、雨水增多,蚊媒开始进入繁殖的高峰期,为有效抑制蚊虫滋生,进一步做好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预防疾病传播很有必要。

一、认识“蚊媒传染病”

蚊子身体虽小,却是许多疾病的传播媒介。它可以携带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通过接触、吸人血的同时传播疾病,如传染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黄热病、细菌性痢疾、化脓性细菌感染及疟疾、丝虫病、黑热病等多种寄生虫病。另外蚊子本身的唾液可引起部分患者皮肤过敏、皮疹等症状。其实,并非所有的蚊子都吸血,吸人血的只是雌蚊。雌蚊吸血,是为了得到血中的蛋白质,用以滋养卵巢,因此雌蚊的唾液会分泌一种类似抗凝血剂的有机酸,使血液不会凝固,但是留在人皮肤上的有机酸是外来物质,有些人便会产生过敏现象,如痒、肿等。

二、蚊媒传染病预防措施

1. 环境整治

室内的瓶罐、花瓶、室外的坑洼、树洞等积水处,都是蚊子孳生繁殖的温床。因此要疏通下水道、污水井加盖、平洼填坑、堵塞树洞、翻缸倒罐、清除废弃的容器,暂时闲置未用的容器应当逐一翻转倒放,消除蚊虫孳生地。种养水生植物的花瓶,每4~5天换水1次,冲洗植物根部,彻底洗刷容器内壁。

2. 物理防治

利用光、声、电等物理方法捕杀、诱杀或驱除蚊虫,如光诱器、电子驱蚊器、电蚊拍等。

3. 化学防治

用蚊香、气雾剂等常用化学药物来杀灭和驱避成蚊。正确使用杀虫剂,蚊香放置通风处上风向;气雾剂喷洒前收好食品和餐具,避开衣物、皮肤,关闭门窗1小时后通风并及时洗手。

4. 生物防治

室内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便用蚊帐,减少人蚊接触。蚊子活动高锋时间减少外出,必须要外出时,穿长袖衣物,涂抹驱蚊剂。避免在蚊媒传染病高发时期到东南亚、非、美洲等地区外出旅行。外出旅行时更应避免蚊虫叮咬,使用驱蚊剂,穿浅颜色长袖衣裤。

5. 个人防护

室内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便用蚊帐,减少人蚊接触。蚊子活动高锋时间减少外出,必须要外出时,穿长袖衣物,涂抹驱蚊剂。避免在蚊媒传染病高发时期到东南亚、非、美洲等地区外出旅行。外出旅行时更应避免蚊虫叮咬,使用驱蚊剂,穿浅颜色长袖衣裤。

6.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有突发高热、剧烈头痛、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有无登革热高发地区旅行史,以便早期诊断治疗。

 

各位师生、家长朋友,虽然我们无法控制病毒的产生,但只要我们做好防控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让我们携手努力,给大家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圈。

 

撰稿:保健室

第一审核:魏锦衍

第二审核:盛风帆

第三审核:陈筱澄


【打印正文】